人民网评:没文化敢上镜?论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
主演一部时代剧,却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;提到自己的角色支支吾吾,分析人物张口结舌;有些人甚至不会读或写常用的单词...一段时间以来,一些演员因缺乏基本文化素养而引起网友热议。有人认为演员只要能演好戏就够了,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底蕴;另一些人认为,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,才能更好地演绎角色。演好戏一定要有文化吗?今天我们来谈谈这个话题。
许多艺术家说:一个演员最终与文化作斗争,他能走多远取决于文化。为了扮演林黛玉,陈晓旭把几页的人物理解和他的小诗一起寄给了导演,从全国海选中脱颖而出。87版《红楼梦》导演王福林特别写了一本《电视连续剧《红楼梦导演解释》。开幕前,他为演员开设了一个学习班,一起学习原著,听了红学家的讲座。只有这样,演员们才能发挥出精彩的作用,实现了贴近原著、还原人物的银幕经典。由此可见,文化基础不仅关系到演员自身的发展,也关系到影视产品成就的前提。
(图源网络)
我们还应该看到,观众认可的“表演学校”可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“文化人”。王宝强从草根反击最佳男演员,咏梅不是专业背景,但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,赵丽荣没有上学,不识字,素描中写的“真实”让观众称赞。他们的成功表明,文化从来不局限于教育背景,不仅来自书籍,而且不一定呈现为一种分析的表演理论。
生活是戏剧的源泉。对于演员来说,体验生活和再现角色是基本技能。为了演好甘肃农妇,一些演员花了十个月的时间在当地体验生活,学习方言,播种小麦,喂养动物;在演员扮演警察之前,他们跟随警察体验真实的工作状态;一些演员展示了特种部队的三维形象,并在部队体验了18个月。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在现实生活中挣扎和吸收营养,以完善观众认可的角色。俗话说:“龙像龙,虎像虎”,好演员不能依靠“真正的表演”,了解不熟悉的生活方式和内心世界,是提高文化的重要方面。
蓝天野先生说,对于演员来说,比表演方法更重要的是生活积累和文化素养。提升自己的可以是一次又一次的技能练习,也可以是体验生活的所见所闻;但从长远来看,应该是各行各业的广泛知识,也是丰富人生经验的社会经验。在优秀演员中,有的手不释放,形成了出色的文学理解能力;有的善于交朋友,了解陌生领域的知识;有的学习书画音律,培养审美情趣和心情气质。俗话说“技能可以进入道路”,这些看不见的“潜在技能”不是立竿见影的,而是需要不断努力,在不知不觉中巩固艺术创作的思想基础,不断走向艺术的巅峰。
(图片来源:新华社)
由此可见,文化是演员的必修课。然而,文化对演员来说包括不同层次的表演技巧、应变观察等必要素质、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、对历史文化的理解、对美的认知等。只有通过提高自己的修养,才能更自由、更积极地创作角色,而不是潜意识、无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绪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有天赋可能不是一个好演员,但不努力注定不是一个好演员。无论是体验派、表演派还是方法派,走向聚光灯的道路都是由无数的辛勤劳动和汗水铺成的。
之前有演员说,朋友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,就想“信任关系”让孩子学表演。这种职业误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演员缺乏文化素养的事实。一段时间以来,一些交通艺术家不注重文化修养,认为“外表水平就是表演”和“读词就是表演”形成了不良氛围,成为了不良示范。当观众讨论演员不学习,没有文化时,他们实际上担心自己不专业,但很安心,可以学习,但漠不关心。
著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曾经说过:“演员站在舞台上,你的思想、道德、文化培养、艺术水平和角色的创造程度,什么也掩盖不了。”通往良好表演的道路不是一座木桥,但没有一条路可以很容易地到达。无论是亲身经历还是努力学习,文化培养都以各种方式转变为可以站立、响亮、禁止思考的角色,创作更受欢迎的艺术作品,这是一个演员的基本培养。